(资料图片)
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除了宏观政策要继续发力稳增长之外,提振微观主体信心也非常有必要,要重新激发出地方政府想干事、民营企业愿投资、居民敢消费的信心和积极性。
□唐建伟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月的物价数据,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PPI同比从上月的-1.4%进一步放缓至-2.5%,CPI同比则从上月的1.0%进一步回落至0.7%。物价连续两个月走弱再次引发了市场对通缩的担忧。
要判断当前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出现了真正的“通缩”?我们还是对照通货紧缩的权威定义来分析。根据百度词条参考《中国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给出的定义:“通货紧缩(deflation)是指在现行价格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以致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超过需求,于是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转慢,货币价值高估,物价水平下跌。”根据这一定义,通货紧缩是因信用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因而应该具备物价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信用的收缩这两个特征。此前一项针对主要国家200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也证明:通货紧缩都体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减少,以及伴随着经济衰退”。
根据以上通缩的定义及特征,对比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所谓的通缩担忧似乎没有必要:
一是当前中国货币供应量和信贷仍处扩张阶段,远谈不上是货币信用收缩。2023年3月,M2同比增长12.7%,增速虽较2月下降0.2个百分点,但仍维持在近7年的高位;3月人民币贷款新增约3.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一季度信贷合计新增10.6万亿元,首次单季突破10万亿元体量,同比多增2.27万亿元,3月信贷增速升0.2个百分点至11.8%。其中,新增居民贷款创历史新高。3月居民贷款增加1.24万亿元,同比多增4908亿元,贡献了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量的六成以上。自去年以来“企业强、居民弱”的信贷格局发生好转,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保持增长态势,票据融资减少。3月新增信贷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约2.7万亿元,同比多增2200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07万亿元,同比多增7252亿元。货币信贷都保持增长态势,且结构在持续改善,这些都表明当前中国并未出现所谓的货币信用收缩。
二是从物价走势来看,当前价格下跌不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一方面,由于经济复苏呈现结构性特征,所以物价涨跌也出现分化,并非全面性的下跌。由于经济恢复中内需强于外需,代表内需的CPI表现强于受外需影响较大的PPI,3月PPI同比下行,主因是国际输入性因素带动国内石油、有色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下行,但国内生产和市场需求持续改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钢材、水泥等行业价格有所上涨。由于服务消费恢复显著好于商品消费,服务价格涨势也好于商品价格。代表内需的服务与金属价格环比上涨、同比改善,而PPI环比连续两月止跌,CPI环比超过季节性均值,核心CPI同比涨幅回升。另一方面,从物价运行趋势来看,并不会出现持续的回落,CPI和PPI可能都会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CPI方面,根据生猪存栏量判断,猪肉价格不会大幅上涨,难以对物价形成明显抬升作用,2023年CPI翘尾因素前高后低,涨幅在0.5%左右,下半年消费的快速复苏有望带动消费价格企稳回升。预计2023年CPI涨幅全年走势可能前高后低,全年涨幅预计在1.5%-2%左右,CPI涨幅整体温和,通胀风险不大,通缩也不会出现。PPI方面,全球经济需求走弱、全球供应链逐步修复、大宗商品和工业初级产品价格涨势较弱。上半年翘尾因素为负,预计上半年PPI都会呈现负增长。随着下半年国内需求逐步复苏,工业产品需求或将逐渐恢复,促进PPI在下半年涨幅可能高于上半年,全年涨幅预计在-1%-0%之间。
三是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复苏阶段而非步入衰退。年初以来,随着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逐渐消退,生产和需求都呈现较好恢复势头,各项经济指标普遍回升。从生产端来看,工业生产加快,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预计3月增速继续回升。1-2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实现由负转正,接触型服务业显著改善。从需求端来看,内需恢复的势头较好。1-2月消费增长3.5%,实现由负转正,3月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制造业投资具有韧性。3月外需也超预期实现正增长。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由去年四季度的2.9%加快到4%左右,二季度之后会因基数原因继续加速,全年增速能达到5%-5.5%,政府年初预定的5%左右增长目标应该能够完成。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虽未出现通货紧缩,但物价数据的表现确实也反映出经济复苏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第一,工业生产修复力度偏弱,外需减弱对制造业生产投资带来影响,尤其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的制造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第二,虽然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边际改善,但房地产市场还处在恢复初期阶段,信心重建还需更长时间。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处负增长区间,房地产销售数据呈现明显的分化:一是一线地产需求明显强于二、三线城市,一线地产销售的改善可能是以二、三线城市销售压力为代价。二是新房和二手房之间冷热不均。二手房供给强于二手房销售,二手房销售又强于新房销售。这可能是居民对于房地产投资属性认知的一种修正,居民更倾向于持有确定性的资金。第三,青年人群就业形势仍然严峻,2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仍处18.1%的高位,近期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都不太乐观,这也可能进一步拖累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信心。
因此,无论是当前物价数据持续走弱,还是物价和经济金融数据背离,背后都反映出当前微观经济主体信心不振带来的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除了宏观政策要继续发力稳增长之外,提振微观主体信心也非常有必要,要重新激发出地方政府想干事、民营企业愿投资、居民敢消费的信心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