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为何立长不立贤?原因很简单,倘若你是皇帝也会这样做 世界热讯

宋泽   2023-05-18 07:57:05


(资料图片)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袭承制度都最先考虑立长子。这一历史延续数千年,上到周朝,下到明清,无一不采用“长子制”。那么为什么古代君王不立最贤明的子嗣,单单选择自己的长子呢?这就涉及到古代的宗法制了。

宗法制度中,王室根据其血缘关系来分配权利的大小,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继承的规则。它的特点是家庭和国家组织的结合,并且以男性为主导,按家庭地位高低分配国家权力。该制度是在夏朝发展起来的,一直沿袭至封建制度结束。

根据宗法制度,宗族中地位有大有小。在周朝时期,周王是大宗,除了周王的嫡长子是大宗外,另外所有儿子为小宗。大宗的地位要高于小宗。在历史发展中,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逐步完善调整了国家的文化制度,民族制度,宗教信仰制度等封建制度,但唯一改观不大的就是继承制度。

宗法制深入人心,违背它的君王下场都不会太好过。因为违背了宗法制,就相当于背叛了身后势力庞大的家族集团。在家族观念盛行的古代,世袭规范与君主的个人想法发生了冲突,势必造成国家统治的混乱。西周就有警醒的案例:周幽王废除了正妻申后,罢免了嫡长子——姬宜臼。申国君主为此大感愤怒,为了替自己的亲女儿和亲外孙主持公道,联合周围国家一起进攻西周。西周开始衰败,一步步走向灭亡。姬宜臼重新继位,建立东周王朝,周幽王也落得被杀害的下场。

“谁才可以成为下一个皇帝?”这件事绝对是王朝的第一大事,这不仅仅是皇室最关注的问题,更是关乎大臣们未来的仕途大事。在古代,每当有皇帝违背了宗法制标准,一定会遭到多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大臣们考虑到两方面:一是祖宗的老规矩不能改变;二是倘若“立贤”的话,会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贤”不是一个死标准,而是通过人们评价得到的。所以评判标准和评判的人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真贤明亦或假贤明,谁能说得准?

再来举一个知名的例子。康熙大帝在传位时,满堂官臣都推举八阿哥,说八阿哥“贤明”、“待人宽厚,善于治国”。可是康熙帝毅然选择把皇位传给了雍正。实际上八阿哥八面玲珑,表面上忠厚贤明,实际上偷偷笼络人心,捍卫着官僚机构的利益,所以那些官僚们敢说他一句不好吗?这就是“假贤明”的最好例子。

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么选择?你会傻到选择背叛部分家族势力吗?你会盲目到听从外人的片面之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贤明是可以后天培养和学习的,出身却是无法后天改变的。作为皇帝,选择嫡长子作为继承人,顺顺利利交接王位的同时又维护了皇室的统治,何乐而不为?